儿童心理咨询:3—5岁的孩子,为什么难立规则?
2023-08-11 12:37:49    腾讯网

儿童心理咨询:3—5岁的孩子,为什么难立规则?

5岁的宇宇,让父母很头疼。在父母眼里,宇宇是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孩子:

学习时,总要催大半天才开始;

玩性大,一没人监督,就去玩了;


(资料图)

任性,想要的东西必须立马得到,不然就又哭又闹……

宇宇妈妈觉得心好累,自己也有读过一些孩子教育书籍,知道既要爱孩子,也要给孩子一些家庭规则,这样才不会过于宠溺孩子。

可自己虽立了,但宇宇很少能遵守:

心情好,就听,还会说一些贴心、讨巧的话,有自己的主见,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;

心情不好或不顺着他时,就对着干,硬是不遵守——不让他做的危险事儿,他一定要做。

做事情时,也是随着自己的心意来做,一会这儿一会那儿,父母两个人都被他搞得身心俱疲。

家长试了各种方式,可奖励、讲道理根本没用。

妈妈也知道打骂孩子不好,但不打吧,孩子胡搅蛮缠;打吧,孩子哭得更厉害,自己也觉得心烦,就只能妥协了。

有时想硬下心肠,不满足他,但他能哭得嗓子都哑了,自己也不忍心,就只能满足他了。

宇宇妈妈都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,到底是哪里出了错……

PART

01

确实,对于3—5岁年龄段的孩子,立规矩对他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确实很重要。

俗话“无规矩,不成方圆”,适当的规矩、家庭原则,会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底线在哪里;清楚在怎样的场合与情景下,哪些是被允许的、哪些是不被允许的;潜移默化地学会区分家里和外界,学会适应社会规则,这对孩子的社会化非常重要。

但不可忽视的是,这个阶段正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。

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,开始用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、“我想要”、“不”、“我不要”等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
这个阶段,孩子主要反抗对象是家长,并有一些夸大的自我意识,认为大人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得到,并且积极付诸行动。如果被大人拒绝或阻止,他会觉得被限制、被否定,觉得受到伤害。

因此,若他想做的事情,被成人拒绝或代做了,往往会哭闹,或要求退回原状,自己重新做,不撞南墙不回头。

所以,想让他们通过道理就乖乖听话、遵守规矩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宇宇不太遵守父母立下的规矩,因为在他看来,这些规矩都是父母强加的束缚,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而对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,父母却百般阻拦,所以会反抗父母,不听父母的话。

对于父母严令禁止的事情,更发激起他的好奇心和叛逆,“为什么不能做?我偏要试试看!”因为对于宇宇来说,父母越控制,自己就越要反控制,拿回自己的主权。

面对孩子的“第一叛逆期”,父母应慎重。注意给孩子表达和展示自己的空间,不妨碍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。

同时,当孩子表现好时,给与积极的强化,多肯定、赞赏;当孩子试图违反规则或做一些危险、错误的事情时,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,用孩子能理解的描述来告知他后果或惩罚,让他自己做选择,若孩子还是选择去做,做完后让他接受后果和惩罚即可。

孩子在这个阶段,很多时候是用试错、体验来学习的,而不是用道理、逻辑。

PART

02

除了孩子所处的心理阶段外,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会影响孩子。

宇宇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哭闹,一开始还能坚持原则;但在孩子闹得更厉害时,则选择了打骂和妥协。

这前后矛盾的态度,这又惩罚又满足的做法,会让孩子很混乱。

孩子不清楚父母的底线是什么,因为好像自己多委屈一会儿、多闹一会儿,坚决不听从,最终父母还是会满足自己的。

很多时候,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话,讲了什么道理,而是父母的态度和做法,让孩子去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这样做某些行为是否会被接受,让孩子知道如何去衡量自己的行为。

对于一个闹着要吃冰淇淋的5岁孩子,讲100个“为什么不能吃”的道理或打一顿,不如直接把他抱走这一行为有效。

这样既坚定地坚持了原则,又用温暖、温柔的肢体拥抱安抚了孩子吃不到冰淇淋的伤心难过。

PART

03

“想要就要立马得到满足”的孩子,在延迟满足能力上需要提升

宇宇想要就必须马上得到满足,这是延迟满足能力未发展好的一种典型表现。

1岁以内的婴儿,需要安全感的满足,父母怎么满足他都不为过,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对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。

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,如果还总是即时满足,会让孩子形成“世界是围着我转的,我就是全世界”的感觉,让孩子一直陷在“全能自恋”的状态。

所以,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,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适当的延迟满足。

当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时,父母可以选择推后一段时间去满足,比如,孩子想吃糖果,现在吃就只能吃1颗,一天后吃,就可以吃3颗。

孩子若选择后者,就不得不促使自己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,学会等待,学会转移注意力,学会忍耐。

这种方式既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,也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能力。

当宇宇想快点出门去玩时,立刻出去玩,可玩30分钟,爸爸妈妈就要回家了;若他先把家里的玩具收拾好,或帮父母一起准备出门要带的东西,在收拾好一切后再出去,爸爸妈妈可陪他玩1个小时。

通过这样的方式,既满足了孩子想玩的需求,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延迟满足和参与家庭事务的自豪感。

儿童心理咨询结语

爱孩子,是一种本能。但如何去爱孩子,才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更有利,如何做好一个父母,则不是光靠本能、自身经验就可以的。

对于孩子的养育,对于做一个好父母,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反思,根据孩子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,调整我们的养育方式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海外研究者:我国未成年“限游令”未能减少过度游戏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