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,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火热程度较之往年更甚。从研学团的学生,到亲子游的家长,再到慕名而来的游客,都把博物馆作为暑期出游的首选之地。曾经小众冷门的风雅之地,如今为何成为大众青睐的热门之选?“博物馆热”会随着假期结束而终止吗?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日前采访了多家博物馆负责人及策展人。
9月1日,“茶·世界——茶文化特展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。展览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555件(组)代表性藏品。 金良快 摄
(资料图片)
青少年研学带动“博物馆热”
“我们今年已经相继推出了7个特展,其中《其宁惟永——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》《八大古都文物特展》《时裳·武则天》等展览观众反响都比较热烈,截至目前,我们今年入馆观展的人数已经超过150万人次。”日前,民进会员、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对记者表示。
据农工党党员、常州博物馆副馆长、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副理事长路亚北介绍,今年暑期常州博物馆共接待观众万人次,同比增长15%。夜间延时开放活动也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。
每年寒暑假,博物馆都会有意识策划科普特展满足青少年群体的观展需求。以常州博物馆为例,今年的暑期特展“寻石探微——崔贵海先生捐赠藏品展”小而美,吸引大量观众前来参观打卡。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展览,博物馆策划了“‘它来自远古’古生物主题活动”“与化石同行 与远古对话——常州博物馆开展古生物夏令营”,“小小化石修复师”体验及直播活动、“远古解码器”展厅流动课堂和“化石也留痕”集章活动,从馆内到云端,从展览到职业体验,多层次、多视角满足青少年观众的参观体验和求知欲望。
路亚北认为,一方面青少年博物馆研学热确实带动了部分“博物馆热”,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可以走进博物馆。另一方面,大多数博物馆类的研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很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,最后将博物馆研学产品做的流于形式,消耗了青少年的热情。“我们通过调研江苏省内12家有代表性的博物馆,发现青少年观众占比不到1/3。常州博物馆每年的观众统计显示,研学团队不超过10%。”常州博物馆最大的观众群体是亲子家庭观众,说明博物馆的教育力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,博物馆已经成为公众学习和教育、进行文化旅游、知识提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。
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罗翔向记者表示,“博物馆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环境,为学生和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互动来更好地理解历史、科学、艺术等领域的知识。博物馆还经常举办教育计划、工作坊和导览活动,帮助学生和教育者深入研究特定主题。”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组成部分,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“博物馆热”会成为“一阵风”吗?
“如果展厅能更安静点就更好了。”在读高中的王同学在国家博物馆观展后谈到了她的感受,“许多展览内容十分丰富,但是展厅内人太多,环境有点嘈杂,有的展品都来不及看,我就被人潮推着走了,有点遗憾。”
2008年,国家对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。这是导致博物馆持续升温的最大的初始推动力。这一政策非常有助于对公众文明素养、文化素养的提升。加上《国家宝藏》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《上新了,故宫》等节目的兴起,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“博物馆热”。可以说,近年来的“博物馆热”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和成果,反映了公众文化消费的升级。
“博物馆持续升温是我们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具体体现。”李文初表示。博物馆作为承载文明、传承文化、沟通古今的重要场所,在坚定文化自信、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,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今天我们全社会的共识,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,愿意走进博物馆,近距离了解文化遗产。所以“博物馆热”不会仅仅是一时的潮流,它会随着我们文化自信力的增强持续发展。
在免费政策的初始作用力下,各地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,“博物馆热”将产生加速效应。路亚北认为,未来即使博物馆恢复收费参观的政策,这一文化现象也会持续繁荣下去。“常州博物馆2020年观众问卷调查结果测算显示,观众的门票支付意愿为元。2022年调查中,观众的满意度、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都非常高,说明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给予了充分肯定。”
大增的客流量,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热衷程度的直观展现,但也给原本肃穆的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暑假期间,记者曾看到不少小朋友在展厅内四处奔跑吵闹。一眼望去,人群中大都是青少年,其中不乏戴着同色帽子、身穿同色T恤的研学团成员。在人潮涌动中,这些青少年几乎只能走马观花地瞧一瞧看一看,每到一处匆匆记上几笔,难以安静下来细致观察展陈物品。
随之而来的“停车难”也是一大问题。今年8月,记者曾前往辽宁省博物馆观展,位于该博物馆对面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处停满闲置车辆,周边也很难找到停车位。
为了应对观展者不断增长的趋势,博物馆管理方也想了不少办法,如在硬件设施上进行相应的优化,扩充展馆面积、缓解人潮拥挤,为更多样化的展陈活动提供可用空间。
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对于“博物馆热”要有清醒的认识。目前,“博物馆热”并非指所有博物馆都热。全国6565座博物馆,真正热起来的是国家级、省级的大馆,以及部分地市级博物馆,很多县、区级博物馆和行业专题馆还是门可罗雀。中小型博物馆则主要依靠临时展览和社教活动吸引观众。
“博物馆热”催生优质公共文化服务
来博物馆看展的人们兴趣不一、爱好各异,但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诉求:来博物馆直观感受一下当地的人文气韵。此外,博物馆自带的文化属性和教化功能、更加丰富多样的展陈活动和清爽简洁的空间氛围,也成为人们热衷于来博物馆看展的重要原因。
如今,博物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开始变得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、冷冷冰冰,她开始走下“神坛”,更多地以一种社会公众普遍能接受的形态出现。博物馆研究、收藏、保护、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,最终通过展览和活动的呈现,让观众从中汲取知识、观点和思想。因此,博物馆本质上是一个教育收藏机构,博物馆也有义务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巧妙的安排,促进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,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,增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。
“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着多重作用,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,还促进了教育、社交、经济和创新的发展。”罗翔认为,博物馆为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和平台,通过各种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,并且在促进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不同社会需求,博物馆将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在陈列展览上,博物馆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观众的感受。“我们的陈列展览从以往侧重于展示物的基本信息,让观众自行理解,转变为越来越关注观众的感受,从观众的视角出发来讲述文物的故事,运用数字化的手段和场景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,让文物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。”李文初表示。在陈列展览中,他们也将单一的静态展示和动态的演绎相结合,例如《时裳·武则天》展览,不仅展出了珍贵的文物和相关复原服饰,还通过“汉服雅集”的活动请专业演员和模特穿上复原的服饰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解,让武则天那个年代的“时尚”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,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。
据路亚北介绍,“我国以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,不包含博物馆。近年来把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,并且在高质量考核中占有很大比重,但对于博物馆的标准和相关保障还不到位。”他表示,博物馆具有教育、展示、收藏等职能,博物馆也应该利用这个契机,抓住这个机遇,加强自身研究,不断创新活动形式、拓展活动内容,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,为公众提供良好文化环境,让更多人享受博物馆的优质文化服务。
“常州博物馆每年开办临时展览10个以上,通过一个个新的展览吸引观众不断走进博物馆。每年开展30至50项300场左右社教活动,吸引城市观众反复走进博物馆。”路亚北认为,好的公众服务是留住观众的一个关键因素,随着“博物馆热”的持续升温,对于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,博物馆既要为观众提供优质的展览、优质的教育产品,同时也要提供优质的服务。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终身学习的文化中心,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。(刚罡)
关键词: